這是一位看起來相當熟悉的家庭,父母親帶著笑容陪女兒回診,主要是檢查目前穿戴的背架是否需要微調。
女孩在10歲時被診斷出超過40度的側彎,曾諮詢三位醫師,表示彎度偏高建議手術。
家長希望能以更溫和的方式協助孩子成長,於是選擇穿背架。
隨著青春期成長,六年間共製作了四件背架,配合身形變化並持續追蹤。
近兩年追蹤顯示,脊椎側彎穩定改善至約16度。
現在孩子即將滿17歲、骨骼已成熟,專業評估後認為已不需再穿背架,只需定期追蹤即可。
這樣的歷程呈現出早期介入、持續監測在某些個案中具有穩定度數的潛力。
另一位母親帶著15歲的男孩前來諮詢。X光片顯示脊椎彎曲已接近80度,明顯為高度側彎。
三年前初次發現側彎時僅18度,醫師建議「先觀察」。
一年後回診,側彎已達30度,但仍未被建議穿背架。
家長焦急求助,嘗試坊間推拿、按摩與整骨等方式,但彎度仍持續惡化。
之後彎度迅速升至近80度,僅剩手術作為可能選項。
此案例突顯出在側彎尚屬輕至中度時,若未及時評估合適的介入方式,可能錯過黃金期。
根據國際組織如 SRS、SOSORT 的研究共識,針對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,許多歐美地區早已建立明確的診斷後流程,其中包括:
影像資料完整性:建議以站姿、全脊柱、多角度X光作為基礎,以便判斷彎度、形態、柔軟度等關鍵要素。
背架判斷標準:包括彎度改善比例、佩戴舒適度、頸部定位等。
適用時機與年齡階段:依據骨齡成熟度與側彎類型,擬定治療建議,避免一體適用或過度等待。
成人可否佩戴背架:雖然成年患者多以復健運動為主,但若條件允許並規律搭配專業指導,仍有改善空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