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頭顱骨畸形造成下頷骨畸形

具有單側冠狀顱骨縫過早癒合 (UCS) 或頭骨歪斜但未提早癒合 (PWS) 的嬰兒通常會產生特殊的頭骨變形。 UCS 及 PWS 的嬰兒通常會懷疑合併有下顎骨畸形的情形,但尚未經過量化確定。本篇研究假設: UCS 及 PWS 的嬰兒均會出現下顎骨畸形。

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且隸屬第三級醫學中心的醫院中,選取已被明確診斷為 UCS 或 PWS 且有充足的治療前電腦斷層資料的嬰兒,將這些嬰兒分為以下三各族群:20位 UCS 組、23位 PWS 組、及8位正常組。


每位嬰兒皆有 2-mm 的斷面資料,且利用生物醫學影像程式來分析 3-D 影像。下顎骨將被獨立出來分析,而每位嬰兒的下顎骨均由同一位審查員取八個解剖學標記作為標的:計算體積、九條線的距離及四個角度。每單側的下顎骨以「同側/對側的比率」來表示。在 UCS 的嬰兒,患側定義為與顱縫早閉的同側; PWS 的嬰兒,患側定義為與枕骨扁平的同側。

結果採取統計上的 t-test 分析,發現:在 UCS 的嬰兒,同側的下顎骨較對側的下顎骨體積少5%、下顎骨體長少1.9%、角度少2.6%、喙狀突 (coronoid process) 前傾多2.5%、從髁狀突 (condylion) 及喙狀突 (coronoid process) 的頂端到下巴的距離少4%。在 PWS 的嬰兒,患側(同側)的下顎骨較對側的下顎骨體積多3.8%、ramus的高度少3.5%、下顎骨體長多3%、喙狀突 (coronoid process) 前傾多2.3%。

比較 UCS 及 PWS,發現 UCS 組的患側的下顎骨體積少於8.7%、角度少3%、下顎骨主體長度少5%、從髁狀突 (condylion) 及喙狀突 (coronoid process) 的頂端到下巴的距離少4%。

所以,「 UCS 及 PWS 的嬰兒均會出現下顎骨畸形」的假設是成立的!